202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為了做好202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4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到42%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水稻化學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二、防控策略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綠色控害,減藥增效。以稻田生態系統和健康水稻為中心,以抗(耐)病蟲品種、生態調控為基礎,優先采用農藝措施、昆蟲信息素、生物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措施,增強稻田生態系統自然控害能力,降低病蟲發生基數。應用高效、生態友好型農藥開展應急防治。推進綠色防控與專業化防治服務融合發展,保障水稻生產綠色高質量發展。
三、防控重點
以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為重點,密切關注稻薊馬、大螟、三化螟、稻稈潛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惡苗病、細菌性基腐病、穗腐病、根結線蟲病。
四、主推技術
(一)基礎預防技術。
1. 選用抗(耐)性品種。以稻瘟病、稻曲病、褐飛虱、白背飛虱為重點,因地制宜選用抗(耐)性水稻品種,避免種植高(易)感品種。
2. 生態調控。田埂和田邊保留功能雜草,種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顯花植物,涵養寄生蜂、蜘蛛和黑肩綠盲蝽等天敵;路邊、溝邊、機耕道旁種植香根草等誘集植物,叢距3—5米,減少二化螟和大螟田間的種群基數。
3. 農藝措施。(1)翻耕灌水滅蛹。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統一翻耕冬閑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沒稻樁7—10天,降低蟲源基數。(2)健身栽培。加強水肥管理,適時曬田,避免重施、偏施、遲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潔田園。實行低茬收割,降低螟蟲殘蟲量。
(二)優先采用的綠色防控技術。
1. 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預防惡苗病和稻瘟病,選用咪鮮胺、肟菌·異噻菌胺、氰烯菌酯、乙蒜素浸種;預防苗期稻飛虱、稻薊馬及飛虱傳播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病,采用吡蟲啉等種子處理劑。應用酸性氧化電解水浸種,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促進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早稻浸泡12小時,中晚稻浸泡6小時,浸種結束后,進行常規的催芽和育秧流程。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內吸性藥劑,帶藥移栽,預防螟蟲、稻瘟病、稻薊馬、稻飛虱和稻葉蟬及其傳播的病毒病。
2. 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蟲網或15—20克/平方米無紡布全程覆蓋秧田育秧,阻隔介體昆蟲,預防病毒病。
3. 性信息素誘殺和交配干擾。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和主害代稻縱卷葉螟始蛾期,集中連片使用性信息素,通過群集誘殺或干擾交配來控制害蟲基數,減輕為害。群集誘殺選用持效期3個月以上的揮散芯(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平均每畝放置1個,放置高度以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cm為宜。交配干擾采用高劑量信息素智能噴施裝置,每3畝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鐘噴施1次。
4. 釋放稻螟赤眼蜂。二化螟、稻縱卷葉螟蛾始盛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每畝均勻放置5—8點,每次放蜂8000—10000頭/畝。高溫季節傍晚放蜂,放蜂高度以分蘗期蜂卡高于植株頂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頂端5—10cm為宜,釋放球可直接拋入田中。
5. 稻鴨共育。水稻分蘗初期,將15—20日齡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和活動,減輕紋枯病、稻飛虱、福壽螺和雜草等發生為害。
6. 孕穗末期至抽穗期保護預防。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據穗期主攻對象組合用藥,預防穗頸瘟、紋枯病、稻曲病、穗腐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
(三) 應急控害技術。
1. 稻飛虱。重點防治褐飛虱和白背飛虱,藥劑防治重點在水稻生長中后期,對孕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穗期百叢蟲量1500頭以上的稻田施藥。生物農藥可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苦參堿等品種,化學農藥可選用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呋蟲胺、氟啶蟲酰胺、三氟苯嘧啶等品種。
2. 稻縱卷葉螟。藥劑防治指標為分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150個,孕穗后百叢水稻束葉尖60個。生物農藥宜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施用,選用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等品種。化學農藥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茚蟲威等品種。
3. 螟蟲。防治二化螟,分蘗期于枯鞘叢率達到8—10%或枯鞘株率3%時施藥,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藥,重點防治上代殘蟲量大、當代螟卵盛孵期與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藥,重點防治每畝卵塊數達到40塊的稻田。生物農藥可選用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短穩桿菌、印楝素等品種,化學農藥可選用甲氧蟲酰肼、氯蟲苯甲酰胺等品種。
4. 稻瘟病。防治葉瘟在田間初見病斑時施藥;預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藥,氣候適宜病害流行時齊穗期間隔7天第2次施藥。生物農藥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井岡·蠟芽菌等品種,化學農藥可選用三環唑、丙硫唑、咪銅·氟環唑、肟菌·戊唑醇、嘧菌酯等品種。
5. 紋枯病。分蘗末期至孕穗抽穗期病叢率達到20%時和破口抽穗初期結合保穗施藥。藥劑可選用井岡霉素A、井岡·蠟芽菌、多抗霉素、氟環唑、咪銅·氟環唑、噻呋酰胺等品種。
6. 稻曲病和穗腐病。在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劍葉葉枕與倒二葉葉枕齊平時)施藥預防,如遇多雨天氣,7天后第2次施藥。藥劑選用井岡·蠟芽菌、氟環唑、咪銅·氟環唑、苯甲·丙環唑、肟菌·戊唑醇等品種。
7. 病毒病。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主要在秧田和本田初期及時施藥,防止帶毒稻飛虱遷入。藥劑選用毒氟磷、寧南霉素等。
8. 細菌性基腐病、白葉枯病。田間出現發病中心時立即用藥防治。重發區在臺風、暴雨過后及時施藥防治。藥劑選用噻霉酮、噻唑鋅等品種。
(四)注意事項。
1. 性信息素誘殺二化螟、大螟和稻縱卷葉螟,應大面積連片應用,不能將不同害蟲的性信息素揮散誘芯置于同一誘捕器內,避免相互干擾。
2. 生物農藥應適當提前施用,確保藥效。
3. 稻蝦、稻魚、稻鱔等農業生態種養區和種桑養蠶區及其鄰近區域,應慎重選用藥劑,避免對養殖造成毒害;水稻揚花期慎用新煙堿類殺蟲劑(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等),減少對授粉昆蟲的影響;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類殺菌劑,避免藥害。
4. 提倡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用與混配,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藥劑。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禁止使用含擬除蟲菊酯類成分的農藥,慎用有機磷類農藥。
5. 嚴格按照農藥使用操作規程,遵守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確保稻米質量安全。
2021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為做好2021年我省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90%以上,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進一步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化學農藥使用量有效減少。
二、防控策略
按照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施秸稈粉碎還田、選用抗耐病蟲品種,實施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天敵保護利用和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實現玉米病蟲可持續治理,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重點
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二代三代粘蟲、玉米蚜蟲、紋枯病、大斑病。密切關注地下害蟲、桃蛀螟、灰斑病、小斑病。
四、主要病蟲防治技術措施
(一)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棉鈴蟲、桃蛀螟等蛀食性害蟲。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發生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心葉期幼蟲低齡階段優先選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等生物農藥,或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等酰胺類、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等殺蟲劑噴霧防治。抓住低齡幼蟲防控最佳時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
(二)地下害蟲及蚜蟲等苗期害蟲。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利用含有噻蟲嗪等新煙堿類殺蟲劑與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復配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
(三)玉米葉斑類病害。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在玉米心葉末期,選用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霉素A、苯醚甲環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環·嘧菌酯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
(四)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選用含有噻呋酰胺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發病初期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噴施井岡霉素A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
五、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1. 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采取秸稈綜合利用、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壓低病蟲源基數。
2. 成蟲誘殺技術。在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
3. 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
4. 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害蟲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殺蟲劑噴霧防治。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5. 中后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防治玉米螟、棉鈴蟲和草地貪夜蛾;根據葉斑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病蟲發生情況,合理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后期病蟲為害。宜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航化作業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6. 赤眼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卵盛期,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每畝放蜂1.5萬—2萬頭,每畝設置3—5個釋放點,分兩次間隔7天統一釋放。
六、注意事項
1. 殺蟲燈注意在害蟲成蟲羽化高峰期和夜間活躍時段使用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平衡。
2. 性信息素誘殺技術應大面積連片應用,且不能將不同害蟲的誘芯置于同一誘捕器內。
3. 生物農藥應適當提前施用,確保防效。
4. 施藥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藥部位要精準。
5. 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
2021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為切實做好我省2021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和質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3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
二、防控策略
采取“預防為主 綜合防治 控害減藥 保鈴保產”策略播前和苗期預防、生長期和鈴期控害。優先采用抗(耐)性品種、農藝和生物防治技術,選用生物源和環境友好型農藥,推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融合,減少化學農藥用量。
三、防控重點
重點防治棉盲蝽、棉葉螨、棉鈴蟲、棉蚜、紅鈴蟲、苗病,密切關注斜紋夜蛾、煙粉虱、棉薊馬、枯萎病、黃萎病、鈴病。
四、重點防控技術
(一)棉盲蝽。新被害率3%或百株蟲量5頭時藥劑防治。施藥時間應在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后,由田邊向內施藥,藥劑選用噻蟲嗪、氟啶蟲胺腈等。
(二)棉葉螨。當點片發生時,或有螨株率低于15%時,挑治中心株,有螨株率超過15%時進行全田統一防治。藥劑選用噠螨靈、阿維菌素等。
(三)棉鈴蟲。當轉Bt基因棉百株低齡幼蟲超過百株10頭、非轉Bt基因棉百株累計卵量100粒時進行藥劑防治。優先選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短穩桿菌等微生物農藥,化學農藥選用虱螨脲、氟鈴脲、氟啶脲、茚蟲威、多殺霉素等進行防治。
(四)棉蚜。伏蚜單株上、中、下3葉蚜量平均200—300頭時,全田防治。選用氟啶蟲胺腈、雙丙環蟲酯、氟啶蟲酰胺·烯啶蟲胺、吡蚜酮等藥劑交替使用。
(五)棉薊馬。苗期和蕾期以種子包衣防治為主,可選用噻蟲嗪、吡蟲啉進行種子包衣。花期視蟲情進行防治,可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噻蟲嗪等藥劑。
(六)苗病。以種子包衣預防為主,選用咯菌腈、精甲霜靈、嘧菌酯拌種或再包衣。發病初期尤其遇低溫陰雨天氣及時藥劑防治,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噁 霉靈進行噴施。
(七)枯萎病和黃萎病。選用枯草芽孢桿菌種子包衣。苗期至蕾期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施或隨水滴施枯草芽孢桿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
(八)鈴病。發病前或初見病時,以花蕾和幼鈴為重點噴藥預防,或花鈴期雨前預防、雨后及時噴藥控制。
五、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生態調控技術。清潔田園,清除田邊雜草,中耕除草,減少害蟲的轉移危害。棉田周邊種植蛇床子、波斯菊、百日菊等顯花植物,為自然天敵提供蜜源,引誘、涵養天敵,增強天敵對棉蚜、棉鈴蟲、棉葉螨的控制能力。
(二)選用抗(耐)病蟲品種。因地制宜選用抗病性較好的抗蟲棉優質高產品種。
(三)種子處理技術。選用適宜的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專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再包衣。殺蟲劑可選用吡蟲啉或噻蟲嗪種子處理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氨基寡糖素、蕓薹素內酯、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
(四)赤眼蜂防蟲技術。棉鈴蟲成蟲始盛期人工釋放卵寄生蜂螟黃赤眼蜂或松毛蟲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頭/畝,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降低棉鈴蟲幼蟲量。
(五)昆蟲信息素誘殺技術。從越冬代成蟲始見期開始,大面積連片使用棉鈴蟲性誘劑和斜紋夜蛾性誘劑,每畝設置1個揮散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群集誘殺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連片施用生物食誘劑,于夜蛾科害蟲(棉鈴蟲、地老虎、斜紋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以條帶方式滴灑,每隔50—80米于1行棉株頂部葉面均勻施藥,可誘殺成蟲。
六、注意事項
1. 優先選用生物農藥,注意保護自然天敵。
2. 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換和交替使用,避免一季多次單一使用同一藥劑。
3. 嚴格執行農藥使用操作規程,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
2021年馬鈴薯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為控制馬鈴薯重大病蟲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4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
二、防控策略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進綠色防控,選用優質脫毒種薯,優先采用抗病品種、種薯處理等技術,根據預測預報科學用藥,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與農戶聯防聯控相結合。
三、防控重點
以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蚜蟲等為重點,兼顧環腐病、瘡痂病、馬鈴薯塊莖蛾等病蟲的防控。
四、重點防控技術
(一)播期防控技術。
1. 輪作防病蟲技術。實行三年以上輪作防治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最好與莜麥、燕麥、小麥、玉米、大豆和蠶豆等作物輪作倒茬;精細整地,當地溫在10℃以上進行播種,播種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溫偏低和播種過深出苗緩慢加重土傳病害的發生。
2. 選擇優良抗病蟲品種和優質脫毒種薯。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選擇適合本區域抗病、商品性好、高產、耐貯運的品種。選擇優質脫毒馬鈴薯原種或一級種播種。
3. 種薯切刀消毒技術。播種前把種薯先放在室內堆放5—6天,進行晾種,不斷剔除病薯。在種薯切塊過程中,用75%酒精或3%來蘇水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鐘進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輪換使用。將種薯切成40—50克大小的薯塊,且每塊上帶2—3個芽眼,切塊大小應均勻一致。
4. 種薯處理(藥劑拌種)技術。種薯切塊后選用咯菌腈·氟唑環菌胺、咯菌腈或精甲霜靈·咯菌腈任意一種進行種薯包衣,也可選用甲基硫菌靈+春雷霉素、綠僵菌或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生物制劑等藥劑拌種。防治土傳、種傳病害、晚疫病和地下害蟲。拌種后晾干裝網袋小垛擺放,保持良好的通風,促使傷口愈合,1—2天后播種。
5. 隨種壟溝施藥防病技術。對于土傳病害嚴重的地塊,全田施用芽孢桿菌生物菌肥和生物菌劑。
(二)苗期病蟲防治技術。
從塊莖出苗到植株現蕾為止,重點防治晚疫病、地下害蟲。對于晚疫病高發區,如果出苗后空氣溫度達到18℃同時遇有連陰雨天氣的情況下,需要噴施代森錳鋅、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護性藥劑1—2次進行保護預防。如出現中心病株,可噴施內吸治療劑烯酰嗎啉、丁子香酚或氟菌·霜霉威等1—2次消滅中心病株。對于地下害蟲,性信息素誘殺成蟲,每畝設置1個性誘捕器,設置高度超過馬鈴薯植株頂端20厘米左右。也可利用燈光誘殺,每20—30畝布設1臺殺蟲燈,夜間定時開燈誘殺,盡量避免誤殺天敵。成蟲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地面撒施,或出土后用溴氰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
(三)塊莖形成期防治技術。
從植株現蕾開始至開花為止,重點防治晚疫病、瘡痂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該時期晚疫病防治可噴施保護性殺菌劑2—3次。選用代森錳鋅、氟啶胺、氰霜唑、枯草芽孢桿菌等保護性殺菌劑進行全田噴霧。施藥間隔根據降雨量和所用藥劑的持效期決定,一般間隔5—10天左右。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具備滴灌條件的瘡痂病嚴重的地塊滴灌1次寡雄腐霉和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如有青枯病發生,可選用春雷霉素、氯化銅或噻霉酮等藥劑滴灌或噴淋2—3次。二十八星瓢蟲防治可利用成蟲假死性敲打植株使之墜落,收集滅之或人工摘除卵塊,集中處理,減少害蟲數量。或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分散前,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進行葉面噴霧,施藥間隔期7—10天。蚜蟲防治,在采取鏟除田間、地邊雜草,切斷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等農業措施的基礎上,可優先選用苦參堿、除蟲菊等生物藥劑防治,也可采用吡蟲啉、噻蟲嗪等化學藥劑噴霧防治。
(四)塊莖膨大期防治技術。
從開花到莖葉開始衰老為止,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等病蟲害的嚴重發期,也是全年早晚疫病防控的重中之重。晚疫病防治依據田間監測預警系統或田間病圃監測確定噴施最佳時間。該時期一般噴藥4—5次,藥劑選擇內吸治療劑和保護劑同時使用。防治藥劑可選用烯酰嗎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霜脲氰·噁唑菌酮、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藥劑,早疫病防治可選用丙環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醚甲環唑·嘧菌酯等藥劑。施藥間隔根據降雨多少和所用藥劑的持效期決定,一般間隔5—10天左右。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植株長勢較弱早疫病嚴重的地塊,可增施2次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具備滴灌條件的滴灌1次寡雄腐霉和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馬鈴薯塊莖蛾成蟲期在前期采用食誘劑、性誘劑、燈光誘殺等理化誘控技術,控制成蟲數量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卵孵化盛期至二齡幼蟲分散前的藥劑防治,可選氨基甲酸酯類或擬除蟲菊酯(或與其他生物農藥混合使用)進行葉面噴霧。
(五)收獲至貯藏期病蟲防控技術。
收獲前7天左右采用機械殺秧。殺秧后收獲前噴施一次銅制劑,如烯酰嗎啉、氫氧化銅或霜脲氰·噁唑菌酮等,以殺死土壤表面及殘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傷薯塊。殺秧后如不能及時收獲,種薯田還應加噴一次吡蟲啉防治蚜蟲,避免種薯感染病毒。收獲后馬鈴薯在庫外放置1—2天,促進愈傷組織形成,同時要防止馬鈴薯塊莖蛾在薯塊上產卵。入庫時剔除病、蟲薯。庫內保持干燥和低溫(2—4℃)環境條件,以抑制病菌的生長和傳播。
五、農藥科學使用注意事項
(一)農藥用量準確。要按具體農藥品種使用說明操作,確保準確用藥,各計各量,不得隨意增加或減少用藥量。
(二)科學混配農藥。配制可濕性粉劑農藥時,一定要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藥器械內攪拌均勻,以免藥液不勻導致藥害。
(三)選擇施藥時間。避免高溫暴曬情況下施藥,施藥后4—6小時內遇雨應補施。
(四)禁用高毒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復配制劑。要根據病蟲害發生實際情況,優先選擇環境友好型適用農藥,采取科學配方,進行防治。
(五)遵守操作規程。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操作規程,確保操作人員安全防護,防止中毒。
(六)使用合格農藥。購買農藥要做到選購三證齊全、取得登記的產品,拒絕使用不合格產品,以免影響防治效果。
(七)加強統防統治。在晚疫病流行高蜂期,結合系統監測及田間調查結果,組織專業化防治隊,開展統防統治,將晚疫病重發流行風險降至最低。
2021年茶葉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為有效控制茶樹主要病蟲害,將損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確保茶葉產量和品質安全,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害蟲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茶樹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茶葉質量符合我國茶葉衛生質量標準要求,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50%以上。
二、防控策略
以生態調控為基礎,以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為重點,以科學用藥為應急措施。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治理,優先采用健身栽培、免疫誘抗、燈光誘捕、色板誘集和生物農藥以及保護和利用天敵等綠色防控技術,科學、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盡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推進區域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保護授粉昆蟲,保障茶葉質量安全和茶園生態環境安全。
三、防控重點
重點防控茶小綠葉蟬、茶尺蠖、黑刺粉虱、茶炭疽病和茶餅病,密切關注茶毛蟲、茶橙癭螨、茶麗紋象甲、茶蚜等。
四、主要技術措施
(一)茶小綠葉蟬。維護茶園周邊自然植被,間作顯花草本和木本植物,秋冬季在園邊適度自然留草,為蜘蛛類、寄生蜂類天敵提供庇護場所,增強生態控制潛能。生產季節,適時分批勤采,清除茶行間雜草,控制蟲口基數。防治可選用藥劑:印楝素、藜蘆堿、茶皂素、白僵菌、呋蟲胺、茚蟲威、聯苯菊酯、蟲螨腈、唑蟲酰胺等。
(二)茶尺蠖。結合茶園秋季中耕施肥,翻耕土壤,減少土中越冬蟲蛹的成活率。在茶尺蠖常發茶園安裝誘蟲燈,羽化高峰期開燈誘殺成蟲。在茶尺蠖成蟲羽化期,每畝放置2—3套茶尺蠖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雄蟲。保護和利用茶尺蠖絨繭蜂、單白綿絨繭蜂、蜘蛛類等重要天敵。使用茶尺蠖病毒制劑進行生物防治,防治適期宜掌握在第1、2代或5、6代的低齡幼蟲期。防治可選用藥劑:茶核·蘇云金、苦參堿、短穩桿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聯苯·甲維鹽等。
(三)黑刺粉虱。加強茶園管理,疏枝清園,促進茶園通風透光以抑制其發生。越冬代成蟲羽化始盛期,使用信息素+黃板誘殺成蟲,每畝掛誘蟲板15—20塊。第1代幼蟲孵化盛期,可噴施噻蟲嗪·聯苯、溴氰菊酯等藥劑。秋季在越冬蟲口偏高田塊可用石硫合劑、礦物油等進行封園。
(四)茶毛蟲。利用茶毛蟲群集的習性,進行人工捕殺。在茶毛蟲成蟲羽化期,安裝誘蟲燈誘殺成蟲,每畝放置2—3套茶毛蟲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捕雄蟲。使用茶毛蟲病毒制劑進行生物防治,防治適期掌握在低齡幼蟲期。蟲口基數達到或超過防治指標時,可選用藥劑:苦參堿、短穩桿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高效氯氰菊酯、聯苯·甲維鹽等。
(五)茶橙癭螨。適時分批勤采,帶走部分成螨、卵、幼螨和若螨。秋末用石硫合劑或礦物油封園。在茶橙癭螨發生高峰前期,可選用藜蘆堿、礦物油予以防治。
(六)茶餅病。適時分批勤采,結合茶園改造,選擇適宜時期修剪和臺刈以去除病葉。清除枯枝,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性,增施磷、鉀肥,增強茶樹抗病能力。在歷年發病較重茶園中,可在發病初期連續噴施苯醚甲環唑或吡唑醚菌酯等藥劑二次,間隔7—10天。
(七)茶炭疽病。在新植茶園時,選種抗性的健壯種苗。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樹抗病力,及時剪除病枝。適時采摘。對于重發茶園,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等進行防治。
備注:本技術方案所列農藥僅供茶葉為國內銷售的茶園使用參考,出口茶園防控病蟲害須針對出口國的檢測要求慎重選擇農藥。具體使用濃度、使用方法及安全間隔須仔細閱讀農藥標簽和產品說明書。
2021年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控技術方案
為做好2021年我省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遷入為害和遷飛擴散,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通過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和統防統治,實現“三個確保”,即確保蟲口密度達標區域應防盡防,確保草地貪夜蛾遷入后不暴發成災,確保壓低北遷蟲源。
二、防控策略
按照“早謀劃、早預警、早準備、早防治”要求,實施全面監測、分區施策、治早治小、聯防聯控、全力撲殺的策略。全面優化監測防控措施,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與應急防治,結合生物生態物理控制手段,科學用藥,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
三、防控措施
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危害規律,結合預測預報,因地制宜采取生態調控、種子處理、理化誘控、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綜合措施,強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及時控制害蟲擴散危害。
(一)生態調控技術。科學選擇種植抗耐蟲品種,同時在玉米田可間作套種豆類、洋蔥、瓜類等對害蟲具有驅避性的植物或在田邊分批種植甜糯玉米誘蟲帶,趨避害蟲或集中殲滅,減少田間蟲量。
(二)種子處理技術。播種前選擇氯蟲苯甲酰胺、溴酰·噻蟲嗪等成分種衣劑實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防治苗期草地貪夜蛾。
(三)理化誘殺技術。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采取高空殺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誘劑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在集中連片種植區,按照每畝設置1個誘捕器的標準(集中連片使用,面積超過1000畝,可按1.5—2畝1個誘捕器標準設置)全生育期應用性誘劑誘殺成蟲。田邊、地角、雜草分布區誘捕器設置密度可以適當增加。苗期誘捕器進蟲口距離地面1—1.2米,后期則高于植株頂部15—25厘米,隨著作物生長,應注意調節誘捕器高度。在使用期內,根據誘芯的持效期,及時更換誘芯,以達到最佳的誘殺效果。
(四)生物防治。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護利用夜蛾黑卵蜂、半閉彎尾姬蜂、淡足側溝繭蜂等寄生性天敵和益蝽、東亞小花蝽、大草蛉和瓢蟲等捕食性天敵,在田邊地頭種植顯花植物,營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生態環境。在草地貪夜蛾卵期積極開展人工釋放赤眼蜂等天敵昆蟲控害技術。抓住低齡幼蟲期,選用蘇云金桿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農藥噴施或撒施,持續控制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
(五)科學用藥。在全生育期實施性誘防控等綜合防控措施的基礎上,根據蟲情調查監測結果,當田間玉米被害株率或低齡幼蟲量達到防治指標時(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標分別為被害株率5%、20%和10%,對于世代重疊、危害持續時間長、需要多次施藥防治的田塊,也可采用百株蟲量10頭的指標),可選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茚蟲威、虱螨脲、蟲螨腈等高效低風險農藥,注意重點噴灑心葉、雄穗或雌穗等關鍵部位。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2021年柑橘大實蠅綜合防控技術方案
為做好柑橘大實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實蠅危害,切實保障柑橘產業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達到80%以上,總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柑橘大實蠅不大面積擴散蔓延。
二、防控策略
采取分區治理、分類防治、聯防聯控的防治策略,加強柑橘大實蠅發生期監測,重點應用成蟲誘殺、撿拾蟲果以及蟲果無害化處理等措施,逐年降低蟲源基數。
三、防控措施
(一)重點防控區域。
柑橘主產區及柑橘大實蠅重發地區為防控重點區域。
(二)主要技術措施。
1. 成蟲回園監測。采用掛瓶法或誘捕器(蛋白誘劑或性誘劑)等方法監測成蟲回園始期,準確確定防治時期,做好分類指導,為大面積防治提供依據。
2. 成蟲誘殺。在柑橘大實蠅羽化始盛期、成蟲回園始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期間誘殺成蟲。
(1)掛瓶(誘捕器)誘殺。對于上年蟲果率3%以下的果園,可采用糖醋藥液等食物誘劑掛瓶(誘捕器)誘殺成蟲,每畝懸掛8—10個,每7天換1次誘劑。可在誘捕器外壁噴粘膠,提高誘殺效果。
(2)點噴誘殺。對于上年蟲果率3%以上的果園,使用果瑞特蛋白誘劑點噴,每畝噴10個點,每點0.5平方米,或糖醋藥液每畝噴三分之一柑橘樹,每株樹噴三分之一樹冠。每隔7天噴1次,蜜桔類一般要噴3—5次,椪柑類和橙類一般噴4—6次。
(3)懸掛粘膠球型誘捕器(誘蠅球)誘殺。從成蟲羽化始盛期(5月中下旬)開始使用,每畝掛10—20個誘蠅球,在果園背陰通風處、離地1.2—1.5米高樹冠處懸掛,每個誘蠅球間距10米左右。選用可降解的誘蠅球,對于使用過的誘蠅球及時回收并再利用。
3. 撿拾落果與蟲果處理。撿拾并處理落果、蟲果對控制翌年害蟲基數作用較大。
(1)撿拾落果。從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定期撿拾園中落果,每2—3天一次,高峰期1天一次,并摘除未落的蟲果,每7天一次。山坡果園在坡下挖淺溝攔截蟲果收集。打蠟加工廠、零散交易點及無人管理桔園蟲果收集后集中處理。
(2)處理蟲果。撿拾和摘除的落果就地置于厚型塑料袋中,扎緊口袋密封悶殺。7—10天果實腐爛后將爛果埋入土中作肥料。也可將收集的蟲果,送往蟲果處理池中浸泡滅殺,或喂魚、喂豬。
|